Archive for January, 2009

五大科技業 誰能牛轉乾坤

五大科技業 誰能牛轉乾坤

2009.01.30 02:34 am

【經濟日報本報訊】

 

經濟景氣低迷,科技大老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等都保守看待今年景氣;手機與網通業今年雖逆勢成長,但成長幅度不如以往,電腦業則出現罕見的衰退,面板與半導體業的挑戰最嚴峻,不過智慧型手機、精簡型電腦(Netbook)是少數有逆轉勝機會的明星產品。以下就五大產業分別剖析牛年的表現。

                        

台灣IT產業的競爭優勢長青

2009.01.30 02:34 am

【經濟日報張忠本】

 

華碩2008年第四季創下空前的季虧損30億元;鴻海郭台銘也說景氣比想像的還要壞三倍;LCD面板廠大裁員;DRAM廠請政府紓困;更多電子廠放無薪假,這是IT產業的景氣寒冬。加上12月台灣外銷衰退四成,各界多關心台灣電子業是否從此一蹶不振。業績衰退有短期景氣因素與長期競爭力之結構調整。

但當前電子業景氣衰退,完全係受世界金融海嘯影響,全球買氣降低,無涉台灣IT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DRAM及面板從去年下半年即開始減產調整庫存。資訊業景氣雖一直好到10月,惟11月以後也開始劇幅減產。目前全球景氣尚未復甦,但IT業庫存已低到安全水準之下。

DRAM已因存貨出清,各廠減產,售價急速攀升;近日又有奇美電面板、台積電IC代工及聯發科晶片接到急單趕貨的利多信息。

雖然不能肯定這些就是景氣春天的燕子,但似乎已到了景氣的谷底。

IT產業不同於消費品,它更是生財工具,受景氣變化影響較少。其次是電子產品因技術升級,如NB無線上網等,會加速產品新陳代謝,創造新的需求。

再者,資訊與通訊產品在新興國家不如歐美已飽和市場,新興市場普及率尚低,是近年IT產品主要成長動力,受景氣衰退影響有限。

最後是華碩、宏碁開創出Eee PC(或Netbook)更創出新風潮,開拓學生、低所得及第二台PC的藍海市場。

因此宏碁去年12月業績及獲利仍是正成長,仁寶預估2009NB業績更要成長28%

凡此在在說明,IT產業縱使受到經濟景氣的衝擊,但並不若一般消費品或原物料變動幅度之大與持久。

尤其台灣IT產業在製程技術上效率優、良率高、彈性大、交期快,成本最低廉,至今世界尚無競爭對手。從產量看台灣排名世界第一的產業有IC代工、IC封裝、IC測試、LCD面板、電解銅箔基板、光碟片、主機板、筆記型電腦、顯示器、數位相機、數據機、網路電話及路由器、無線區域網路介面卡、DSL客戶端設備等;居世界第二的有IC設計及DRAM等。

台灣是全世界IT產品代工(OEM)之重鎮,雖然台商工廠多已移往中國,只是整合營運管理的智能仍屬台商所有。何況台商科技能力已晉升能為客戶需求設計、改良到製造的ODM模式。近年更繼台積電創造IC代工經營模式之後,華碩開發NB新規格Eee PC(或Netbook);聯發科也在中國創新設計符合當地農村需要的新型手機晶片組,聯發科手機平台(MTK inside)在全球最大手機市場中國與全球龍頭Nokia分庭抗禮。顯示台灣已從純代工製造晉升到設計,制定規格,甚至開發新產品,技術研發的成分愈來愈高。中國IT產業技術與台灣相比仍有相當距離。

台灣IT產業始於系統組裝,目前則已擴散到到零組件與材料的投資生產。

如手機中的LED、石英震盪器、IC設計與製造、手機晶片、鏡頭模組、軟體、LCD面板、觸控面板、機殼、印刷電路板及其軟板,或銅箔基板等,台灣均已能自給自足,這種上下整合的能力,後進國家尚望塵莫及。

30年來台灣IT產業從系統組裝、到代工,成為世界最大生產基地。進而縱深擴散到上游零組件及材料之研發與生產;橫向開發新型產品,新規格設計。今天台灣IT產業僅次於美國為世界第二,絕非浪得虛名,不能因少數產品仍需要從國外技術移轉,就否定台灣IT產業長期深耕的成果。縱使是「代工」,台灣也創造了獨特的製造優勢,至今無人能及,否則如何能成為「世界第一」。

專家學者在無情批評時,對產業界自立自強的努力又深入瞭解多少?

歷經兩次石油危機、亞洲金融風暴、網路泡沫化,台灣IT產業都能力挽狂瀾、自立更生,持續創造新高峰,邁向新境界。今天雖遭逢空前的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但是台灣IT產業競爭力已愈來愈堅實,景氣衰退只是一時,只要仍保有競爭優勢,台灣IT產業不久必重振雄風。

網路寒冬 天空傳媒裁員

網路寒冬 天空傳媒裁員

2008-10-3〔記者王珮華/台北報導〕

 

經濟不景氣,網路公司也進入寒冬,中興保全(9917)持股近五成的轉投資公司天空傳媒(webs-tv)傳出裁員50人。天空傳媒總經理鄭慶章表示,這是例行績效考評結果,裁員幅度約在10%15%之間,沒有外傳的50人這麼多。

 

繼中時網科日前瘦身,國內最大網路電視平台天空傳媒近期也傳裁員。鄭慶章強調,裁員並非公司營運狀況不佳,而是例行性調整,目前員工約140人,估計裁員規模在2030人間。鄭慶章說,儘管大環境市況不佳,近一、兩個月來,天空傳媒廣告業務都有微幅成長。

 

在台灣裁員,但天空傳媒仍積極籌備中國據點,並計畫海外掛牌。根據媒體報導,天空正向中國申請網路業營運執照,並在中國成立據點,搶進當地的寬頻影音市場。而中興保全董事長林孝信也曾表達,希望天空傳媒前進海外掛牌,在此之前,成為具有中國題材的網路公司,將是必要條件。

 

天空傳媒前身為網絡數碼,陸續併購影音網、和信超媒體Giga ADSLGigigaga網站、蕃薯藤網站、台灣百視達,並獲得中興保全三億元投資,取得該公司約48%的股權。天空傳媒主要營收來自網路廣告、網路電視與網路服務(ISP),營收比重分布平均,網路電視付費會員85萬人,營收狀況穩定。

 

景氣不好,唯一成長中的網路廣告也受波及,台北市網際網路廣告暨媒體經營協會估計,今年台灣網路廣告市場規模近60億元,較去年成長兩成;不過,這是年初所作的推算,網路業者不諱言,景氣不佳,要達兩成成長,「恐怕很困難」。業者也憂心,以國內網路廣告市場如此集中,若景氣持續低迷,「恐怕有很多小網站會倒」。

 

yam天空傳媒

(中央社記者張良知彰化2007621)

 

中興保全 (9917)轉投資持股48%的網絡數碼 (webs-tv),在20個月內併購台灣7家公司後,日前以每股85元完成小額增資,並計劃於近期設立控股公司,年底前引進外資,並進軍中國大陸市場,再規劃赴海外進行IPO,最快可於2008年在NASDAQ掛牌。

網絡數碼在過去的20個月內,相繼併購天空部落 (部落格)、創作線上 (線上文學創作網站)GiGiGaGa(寬頻入口網站)、影音網科技 (寬頻技術)GiGa mediaADSL部門(ISP業務)、蕃薯籐 (入口網站)、台灣百視達 (實體影音內容通路) 等公司。

網絡數碼目標是要成為華人市場最大的寬頻影音入口網站,除了向上要整合網路服務供應商 (ISP),向下要整合通路外,亦積極進行寬頻影音業者及內容業者的整合。

網絡數碼看上中國大陸龐大市場商機,決定將併購腳步跨出台灣,朝向中國大陸市場發展,並計劃於年底前引進外資。中興保全指出,外資很早以前就表達有意願投資網絡數碼,但先前網絡數碼的增資對象以原股東為主。

不過,鑑於台灣併購標的有限,網絡數碼決定將併購的觸角伸向海外,為配合未來的併購所需資金,決定在近期設立控股公司,年底前引進外資股東,朝向中國大陸市場佈局,在中國大陸設立分公司,中期則規劃赴海外市場掛牌。

Webs-tv網絡數碼、陳銘堯大剖析 (一)

Webs-tv網絡數碼、陳銘堯大剖析 ()

by Mr.6 on September 21st 2006

 

Webs-tv」有何了不起? 

 

Webs-tv(網絡數碼)是台灣最近最受注目的網路相關公司之一相較於台灣前二大網站Yahoo奇摩無名小站樹大招風,每個動作受盡網路界的觀察與批評,Webs-tv相對低調,行事不像網路公司,反而更像媒體大亨,使其更添神秘感。事實上,它在2005年初起便開始主導四起以上大小併購案,直到以5.7億吃掉和信超媒體Giga ADSL一案始萬眾嘩然,接著又和國內第三大入口網站蕃薯藤宣布對等合併(公司否認2.9億台幣價錢),更是為國內網路界掀起一波漣漪。 

 

其中,創辦人兼執行長陳銘堯為最受爭議之人物,才36歲的他,娃娃臉卻充滿網路大亨霸氣,被一些媒體形容為「網路小鋼砲」,其作風為台灣網路界少見,使得Webs-tv的未來會如何,掀起精彩的預測與討論。 

 

目前,Webs-tv已擁有600萬名註冊會員和超過80萬名付費收視戶,為台灣的線上影音網站第一品牌,而且根據國內最大市調公司創市際的數據來看,Webs-tv領先目前競爭者近20倍。而會員中又有不少是海外華人,歸功於台灣在華人影音內容的領導地位以及Webs-tv自己對於一開始經營海外華人市場的用心。 

 

產品來看,Webs-TV寬頻電視提供超過二十萬小時的線上隨選視訊,提供包括新聞、電影、戲劇、綜藝、音樂等多元化影音節目,除此之外還有多重免費的加值服務,譬如超大容量的部落格(Blog)空間,包括網路日記、分類網誌、網路相簿、留言板等容量無上限空間,還有高達1GB的影音播客(Podcasting)空間及1GB的網路信箱、硬碟等。技術上,Webs-tv號稱可在隨選視訊上可以做到讓28萬人同時收看同一個節目不會有影像延遲的問題。 

 

Webs-tv了不起的地方是,之前如HinetSeednetISP或媒體集團如年代,都有試著提供線上影音服務,以這些集團雄厚的資源與對媒體產業之瞭解,卻都沒有做起來(後者的I’m TV或許有些微機會),令台灣永遠得望著美國、日本、韓國已成功(甚至外銷美國)的商業模式興嘆;而Webs-tv懂得結合必要的流量、內容、頻寬三大要訣,有時以靜代動,有時又迅速出手,造就今天的成績。 

 

Webs-tv在併購蕃薯藤後,結合更多資源,未來必然看俏。原本Webs-tv的每月不重複造訪網友便有373萬,涵蓋台灣上網人口的36.29%,而蕃薯藤網站為台灣排名第三大入口網站,每月不重複造訪網友近558萬,涵蓋上網人口達54.23%,兩者功能各異,所以業界估計未來的Webs-tv將可服務820萬名網友,涵蓋70%以上的上網人口,新的Webs-tv集團的員工人數也從四十人,一路爆增為250人。新的Webs-tv集團號稱將於未來36個月內(即在2007年第二季前)完成用戶、內容整合,之前併購的Giga media 之下的gigigaga網站內容也將併入蕃薯藤,確實是一家值得期待的網路公司。 

 

公司內部分工大約為:客服部、節目部、版權部、行銷部、技術部、管理部、財務部、策略發展部和創新實驗室。去年(2005年)的生意狀況,月營收約有新台幣1,500萬元左右的水準。而國內媒體取得的財務報表顯示,Webs-tv2005年總營收為1.4億元,獲利840萬元,併購案前最大股東為大學創投,五席董事中佔二席,但團隊自行財務槓桿借錢增資與併購後,據說經營團隊已成最大股東。 

 

Webs-tv」崛起的主要因素 

 

1.          陳銘堯的個性大氣,多年來一直以大格局的思維去看整個影音市場,他的眼光(vision)自然與眾不同 

2.          陳銘堯相當懂得操作槓桿,無論是從產品來看、以財務來看,都懂得以小吃大,力圖迅速搶走市場 

3.          陳銘堯治軍嚴謹,對於網路公司而言很是罕見 

4.          Webs-tv付費服務中以情色產品為營收相當大的一部份,雖不是可以向外炫耀的成就,但為其奠定非常穩定、不可動搖的營收基礎 

5.          Webs-tv在一開始就特別注意頻寬,認為沒有頻寬就沒有好的服務。 

6.          Webs-tv初期剛好碰上網路泡沫,沒想到陳銘堯不退反進,以低價吃下別人不要的頻寬,反而讓Webs-tv度過二、三年網路泡沫之後的慘淡期 

7.          Webs-tv版圖慢慢佈局,跨足ISPICP市場,形成內容與架構兩者皆佔有的競爭優勢 

8.          原本Webs-tv想做的是網路電視,沒想到2003年部落格紅了起來,2004年跟著出現影像部落格(vlog),Webs-tv以現有的頻寬以及影片產品操作經驗,一腳就跨入了這塊未來看俏的市場,最有可能成為台灣版的YouTube 

9.          據說陳銘堯創業曾經失敗,失敗的經驗讓他特別懂得「商業談判」的重要,以自己擁有的資源,去換得更多的資源 

10.      時代所趨,頻寬日漸便宜,中華電信力推ADSL低價上網,讓等候多時的Webs-TV終於享受到成果 

11.      陳銘堯將「社群」(流量)與商品(收費來源)分得清清楚楚,甚至讓公司規畫朝向兩者分工制,有的不收費只拚流量,有的則收費來賺取月收入,如此一來,在炒高流量的同時卻也得穩定了公司每日財務 

12.      陳銘堯對「內容」異常的重視,這點和國內外許多網路廠商只專注架構、不碰內容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13.      Webs-tv發展中期,會各家ISP組聯盟,將自己視為「總店」,以合作去促成「分店」的發展,也加速本身發展 

14.      Webs-TV動用了許多人力以線上客服系統作客服,即時為網友解答,累積不少忠實使用客戶? 

15.      除了這些以外,Webs-tv崛起並稱霸的背後,還有哪些因素?? 

 

創立策略 

 

自稱為高中輟學生的陳銘堯,曾經創立傳呼機加值服務公司摩斯電訊和赫茲電訊,開創語音秘書、一元傳呼機等熱門服務,於1999年創立網絡數碼,當時陳銘堯才31歲,便集合了來自大眾集團、神乎科技、睿揚科技及寶來證券等資金,初期實收資本額為1.3億元。 

 

一開始,通過網路看電視還不是很穩定的時代,Webs-tv就意識到網路影音要成長必須要有足夠的頻寬支撐,才能改變消費者習慣(不然到真的需要看「世界盃棒球賽」卻突然大塞車,以後也不會進來了),因此,早在向普羅大眾推廣服務之前,Webs-tv就為了先確保頻寬,在各個ISP共設置7IDC機房,必以高頻寬的光纖介接到網絡數碼的中心機房,並設置了400台串流伺服主機可以播送內容,毫不馬虎。 

 

網路泡沬化後,據說Webs-TV與多家網際網路連線公司,馬上簽下多年低價頻寬租用契約,由於頻寬佔總費用的六成,此舉不但確保接下來的低成本,也因此讓它撐過網路低潮期。而在思維上面,當時陳銘堯就已經意識到要打「長久戰」,將眼光放在23年以後,而不像一般入口網站,希望在一兩年短時間內就急速竄起,因此當時陳銘堯還頗謹慎的運用資金,穩紮穩打。 

 

2002年,Webs-tv開始與國內各ISP與固網合作「聯播網站」,包括了速博、台灣固網、亞太線上、seednet、新力索尼、和信超媒體、TTN等,另外還和入口網站新浪網的SinaTV合作,將自己視為「總店」,為其內容快速擴張播放通路(channel) 

 

事實上,Webs-tv創立前幾年都還在摸索收費機制,直到2003年才看到營收有顯著成長,當時年營收有5,000萬元;2004年的營收則加倍至1億元,會員並增加至50萬人;2005年又加倍成2億元,當時他們預測2006年應該會有4億元營收,並且「每年應該也會以差不多的幅度持續成長。」(2/年) 除此之外,陳銘堯一直認為,影音一定要靠「頻寬、技術、內容」,缺一不可。Webs-tv除了掌握頻寬與技術外,在內容方面,也與多家電視公司、頻道業者簽下獨家合作內容契約,此外,他也嗅到市場,認定了「情色節目」是寬頻的收費重要來源,二話不說就與三家頻道業者簽下獨家合作。而且,時代變遷,當時想做的是電視,現在vlog起來,Webs-tv迅速進入,開始累積「平民影片」,使得它成為台灣最有機會的「下一個YouTube」。 

 

2004年起,Webs-tv開始大動作,先榮獲「金手指網路獎」網站類最佳電子商務獎的殊榮,接著於2005年,Webs-tv併購同業影音網及旗下的GoToWatch,營收遽增50%。然後也一步步開始如納入號稱華人世界最大的文化創作平台「創作線上」社群,納入自己旗下。 

 

2006年五月,Webs-tv以五億七千萬台幣買下和信超媒體的Giga ADSL寬頻上網服務,準備將收費內容與寬頻服務進行捆綁式銷售,進一步強勢影響用戶的習慣,也取得gigigaga.com的經營權,估計每年約可省下七千萬支出。 

 

為了完成併購案,陳銘堯欲籌4.16億台幣增資,但原最大股東大學創投並未跟,陳銘堯執意要增,以借錢的方式完成增資,也使得經營團隊成為公司最大股東。 

 

2006年九月,Webs-tv與國內老牌網站蕃薯藤以二億九千萬元對等合併(雖然所有數字皆否認),兩者皆保留品牌,陳銘堯續任執行長,而原蕃薯藤創辦人陳正然先生加入董事會,原蕃薯藤營運長蕭景燈則任Webs-tv營運長。 

Webs-tv網絡數碼、陳銘堯大剖析 (二)

Webs-tv網絡數碼、陳銘堯大剖析 ()

by Mr.6 on September 21st 2006

 

 

除了這些以外,Webs-tv的創立與發展過程還有哪些遺漏的?哪些是它成功的關鍵點? 

 

競爭分析                                                

 

以影像部落格來看,Webs-tv目前在台灣的競爭者有Yooler TVI’mTV等,以IPTV來看,競爭者也眾,除和信超媒體與李澤楷的盈科數碼的全球版圖佈局外,還有中華電信的MODSeednetDFC等,不過後者雖可強力透過會員來推動,但需要機上盒且在電視前操作,Webs-tv並不認為會對其隨選視訊產生威脅,因此認為它們是合作對象,而非競爭對手。 

 

Webs-tv今天的最大強項之一,可能就是它的領導人陳銘堯,由他主導的幾起大購併行動,叫人眼睛一亮,令筆者想到,歷史上許多成功企業家往往都是在一片不叫好聲中反向操作,在大家熱網路的時候,陳銘堯維持謹慎;大家不看好,陳銘堯寧可借錢也要擴張,或許,搞媒體王國是要有這樣「逆勢操作」的決心? 

 

不過,總經理個人特質,也有可能成為公司的弱項,據說,Webs-tv員工承受不小的工作壓力,流動率高,雖藉蕃薯藤再次納入相當多的資深網路高手,但這些新增人員還可以留多久,仍是一個很大問號。 

 

此外,筆者問了一圈發現,由於陳銘堯個人特質的緣故,目前台灣創投工作者對他的印象普遍不佳。據說他的BP(創業計畫書)寫得非常「膨風」,這或許會是未來的一個重點。事實上,摘錄陳銘堯2000新新聞的名言,也可發現他確實是有這樣的傾象:「預計今年底將增資至20億元,明年年底前將集合國內外股東集資上百億元,並進軍歐洲網路電視市場。」另外,陳銘堯號稱,2006年營收將跨過十億元大關,其中影音收視費用就要挑戰四億元,幾乎是去年營收的三倍。但這種說法已被對手踢爆,因為去年(收費網路影音服務)整體市場規模才二億五千萬元,今年至多成長到三億五千萬元,陳銘堯口中的數字似乎不太可能實現。 

 

另外,可能也是Webs-tv作風緣故,在整併蕃薯藤後的第一步,就開始在蕃薯藤新聞上面放影音新聞,或許這是一個新嘗試,而據說在討論區有人抱怨後Webs-tv應該很快會修正,但如此「接收後立刻大刀闊斧」的動作太大,已讓一些本來就對此併購案持懷疑態度者,覺得不舒服 

 

而且,目前Webs-tv營運成本過高,2005年的淨利率只有6%,顯見這是一筆非常難作的生意,而目前他們以借錢來周轉現金的情況下,會不會突然「噎到」?值得觀察。 

 

Webs-tv的另一強項在於,它一開始就經營海外華人市場,對於美歐地區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移民,都已有過接觸,加上目前台灣的節目與藝人仍是趨於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未來要將服務從台灣擴張到中國大陸或其他華人市場,極有競爭優勢。 

 

和一般空間提供者不同之處是,Webs-tv由於是經營影音內容,頻寬成本比純文字的網路業者高出很多,目前雖然網路影音播放的收費已經比一般出租店價格低許多,但網友仍然習慣使用免費的網路資源,對於付費產品一再地試圖破解付費播放機制,對於不付費的產品也絕對無法接受突然需要付費,這也是Webs-tv未來必須一直面對的挑戰。 

 

除了這些以外,Webs-tv還有哪些強項、弱項、未來的機會與未來潛在的威脅(SWOT)? 

 

退場機制 

 

Webs-tv的業務極度仰賴寬頻的發展,而關於國內寬頻發展,許多好消息還在後面!譬如2008國發計畫中很重要的600萬寬頻到府計畫等等,若財務運作順利的話,未來Webs-tv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樂多RoodoYam是合作關係,整併蕃薯藤後的Webs-tv與樂多的合作成功與否,或許會對國內Blog service provider的生態造成重要影響,也間接的影響到影像部落格的生態發展。 

 

未來,陳銘堯也提過,「未來不只用電腦收看Webs-tv的節目」,未來勢必走向電視收看,這部份可能也讓他們會引進電視媒體的投資或甚至以它為出場的方式,值得期待。尤其Webs-TV一直強調,期望藉由完善的寬頻影音服務平台,「整合提供影音內容(Content)、線上社群(Community)、電子商務(Commerce)以及web20的概念。」他們講的這些元素中,目前「電子商務」這塊在Webs-tv版圖還不是這麼明顯,加上「電視」的想像,或許Webs-tv意圖的是類似東森購物台的廣大市場,未來說不定還有更多的併購動作,這點也值得各界人士繼續觀察。 

 

亞洲的日本、韓國的影音網站,都已經打入美國市場,或許在打到全世界;反過來看,也因為在華文地區的優勢,佔有廣大市場的商機,Webs-tv美國有機會以上市,或以被併購的方式高價出場。 

 

而,對於所有在旁看著Webs-tv大行險路而虎視耽耽的企業家而言,目前看到Webs-tv已經整合這麼多服務,只要它的財務操作一有不順,「噎到」了,或許可以立刻以低價接受這大片江山,所以Webs-tv會如何「退場」,會以怎樣的姿態「退場」,還在未定之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網絡數碼五席董事中兩席為大學創投,該兩席董事合計持股約佔三成左右,而大學創投董事長則為大眾電腦董事長簡明仁,而簡明仁之子簡民一,是串流音樂網站Kkbox的董事長兼負責人,由這樣的關係可以見到大眾集團佈局網路事業。年中Webs-tv增資案,大眾未跟著原有比例增資,是否表示陳銘堯與大股東兩者之間已有嫌隙,未來大眾會如何佈局(或重新佈局)網路事業,也值得關注。 

 

除了這些以外,未來而言,Webs-tv還可不可以再往上推進一步?Webs-tv的價值(valuation)究竟有多少?Webs-tv的成功經驗,為其他創業家帶來怎樣的啟示?有沒有辦法理出一個成功密碼? 

MID尷尬的角色,有可能出線嗎?

MID尷尬的角色,有可能出線嗎?

 

美國舊金山年度大會IDF(Intel Developer Forum)於2008年8月20日登場,其中最受矚目的焦點就是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行動上網裝置),已經陸續有廠商提出實機展示,商機即將引爆,但商機在哪?

 

自從華碩推出Eee PC後,低效能的迷你低價電腦逐漸成為眾人目光焦點,不僅華碩,宏碁、HPDell以及Lenovo等國際大廠,都相對推出許多Netbook搶攻市場,而PC界的大老英特爾也順勢推出Atom超低耗能處理器,以搭配各家廠商的Netbook,華碩甚至將Atom處理器用於其迷你桌機Eee Box上面。其實英特爾趁推出Atom處理器之時,也想順勢帶動自家所推出的概念產品-MID。然而MID能不能成功呢?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1. MID的電力表現,以及電池大小影響到其重量。

2. 價格策略

3. 系統架構以及其殺手級應用

4. 螢幕尺寸

5. 輸入方式

6. 無線連結與其他產品重疊問題

 

MID的續航力:電池與電力

 

MID的概念可以說是來自於Netbook,但更加的精簡,比較類似介於PDAUMPC之間的產品,以觸控螢幕作為最主要的輸入裝置,搭配5~7吋的螢幕,以及無線網路(WiMAXWiFiHSPA)的口袋型上網裝置,期望是以x86的架構呈現,可搭配Linux或是Windows XP的作業系統。然而x86的架構是非常消耗電力的。Acer所推出的Netbook Aspire ONE搭配3Cell(2200 mAh)的電池續航力也只有3小時而已,而且還是在理想的情況下。如果MID搭配x86的系統架構勢必消耗許多的電力,就算Atom處理器的耗功不高,但比起ARM架構卻處於明顯的弱勢。其次,電池的大小也會影響機器的重量,如果超過英特爾所設定的500~700的話,就如同UMPC了。

 

UMPC未大紅的原因:價格及電力表現

 

英特爾與微軟於2005年提出UMPC的概念後,2006年即有產品上市了,但至今UMPC並沒有造成一股熱潮,也沒有大家如期的受歡迎,追究其原因,x86的架構導致系統過於耗電,以及價格過於昂貴,似乎是主要的原因。隨之UMPC所帶來的殺手級技術觸控螢幕的推廣,也是功不可沒。

 

MID的天敵:螢幕尺寸(5~7)

 

MID的推出本來就有先天的缺陷,其中最可怕的缺陷在於其螢幕過小以及輸入麻煩。由於英特爾期望MID的螢幕尺寸介於5~7吋之間,但目前一般網頁的最佳解析度都設定在1024×768,要達到這種解析度螢幕比較建議是7吋以上,符合人體肉眼舒適的程度,在這一點似乎違背了MID的發展方向。華碩Eee PC 701在剛推出的時候雖然大賣,但市場上仍有很大的聲音指出其搭配的7吋螢幕並不適合瀏覽網頁,而另一個品牌工人舍的電腦搭配7吋的螢幕,雖然搭配了1024×600的解析度,但也一大部份人反應在這種解析度下字體過小,造成閱讀上的不方便,調成800×600後又不適合閱讀一般的網頁格式,陷入兩難,而MID的螢幕大小正好就落在這尷尬的範圍裡面。

 

MID的輸入裝置:缺乏貼近人心的介面

 

再來提到MID的輸入裝置問題,MID的情況比較類似UMPC,以觸控螢幕為主要的輸入裝置,廠商可以依照需求加入QWERTY鍵盤或是USB外接的鍵盤。但是MID一開始主打便是放到口袋的上網裝置,在任何地方都必須減低其重量,內建QWERTY鍵盤不僅在重量上會造成負擔,在整體機器設計如背板設計或是機械設計上也是一項很大的挑戰。UMPC或是Netbook的競爭除了價錢上的劣勢外,一般消費者都已習慣了筆記型電腦的使用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而筆記型電腦最大的優勢就是站立式的螢幕,配合了鍵盤與觸控版的使用方式頗讓大眾所接受。

 

MID的網路連結:便利性不足

 

最後提到MID的最大目的無線上網。無線上網的方式可分為WiFiWiMAX以及HSPA(3G),現今最普及的莫過於是WiFi (802.11 A/B/G/N),但WiFi的傳輸距離過短,僅限於區域內的無線上網,並不符合Mobile Internet隨處上網的目的,而HSPA在必須搭配行動網卡或是門號的前提下,離大眾化的普及似乎還有一段距離。姑且不論WiMAX未來的潛力,但從前兩者來看,行動上網最大的問題點,仍在於網路的可獲得性(Reachable),而不是機器的好壞。

 

結論

 

MID似乎與UMPCPDA或是Netbook重疊性過高,但又不如PDA或是小型的手持智慧型裝置輕巧,在沒有任何一方面有強大的優勢下,要和Netbook或是UMPC競爭都必須再下許多功夫。其中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增強其電池的續航力,在重量不增加的前提下,八小時的續航力是基本的,至少可以保證一個工作天內仍有足夠電力可以操作。另外,避開與最大的競爭對手PDA的重疊程度,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比起PDAMID最大的優點就是螢幕加大,運算能力遠遠超過PDA,在續航力足夠的前提下,其實MID是不輸給PDA的。

 

 

Intel帶頭推動行動上網新世代產品

 

Intel在2008年1月的美國CES展上,大力推動行動上網機(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並同步推展WiMAX與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 ,SSD),讓行動上網的終端產品功能更為強大。 Intel看好2008年行動裝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產業的發展,積極主導三大技術的龍頭地位,包括WiMAX、MID及SSD 。 Intel在2008年1月登場的CES展中,號召台灣省廠商華碩(ASUS)、廣達、仁寶等,共同推出最新的MID(以Menlow為平台),同步拓展 Intel規格的SSD及WiMAX技術。在後PC時代,Intel非常看好以上網(Internet)為共同元素(Common Elements)的新平台,包含華碩Eee PC的超低價電腦(Ultra Low Cost PC,ULPC)、MID與可以上網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游戲機與電視)。

 

Intel內部評估上述3種上網裝置,在2011年可以達到9億台的全球市場規模,Intel可望從3種平台中各獲得100億美元的晶片(Silicon Chip)銷售商機(Total Available Market,TAM) ,這將是未來幾年Intel持續高成長的最大動能來源。

 

Intel看好的3種上網新平台,有著截然不同的3種應用新情境。 MID鎖定超輕便,可以放在口袋內,比一般手機稍大,但螢幕不會大於5吋,達到隨身隨地上網的目標(The Internet In Your Pocket)。遊戲機與電視機等CE上網機可望連接互聯網,享受線上互動對打遊戲或IPTV等嶄新服務,在客廳也可以上網(Internet In The Living Room)。透過超低價電腦ULPC可望於現有10億台個人電腦之外,在未來5-10年內,再增加10億台電腦新用戶。這10億台ULPC用戶,因為 ULPC僅具備基本功能,上網才變成工具,不上網變玩具,因此ULPC連結3G網卡行動上網或WiMAX無線上網,成為幾乎必備的功能與應用情境。如果ULPC的推展順利,則可達成下一個10億人電腦上網的新紀元(Internet For Next Billion Users)。

 

2008年華碩Eee PC所帶動的超低價電腦ULPC熱潮,如果順利則會開創1000萬台以上的藍海新市場。這些ULPC如果全數採用行動上網卡,就會有1000萬片的行動上 網卡新商機,因此華碩積極搶進3G/3.5G行動上網卡的市場,希望搭配Eee PC一起搶占其市場,並與全球市佔率高達35%的華為公司爭奪商機!在全球NB市場中,採用3G/3.5G行動上網數據卡(Data Card)的用戶正在快速增長。 2006年行動上網卡市場已達830萬片,較2007成長高達48%,預期2008年將進一步成長至57%而達到1300萬片,將佔2008NB出貨總 數量的12%左右。從全球行動上網卡快速成長的現象,加上3G/3.5G吃到飽的固定費率在2008年答複調降,可以充分看到行動上網在2008年會有爆 發性的成長!

 

在三大平台中的MID(含可上網的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與ULPC(結合3G網卡或WiMAX),將成為行動上網的最佳終端產品。尤其是MID將成為最熱門的發展焦點,GPS衛星定位導航機 (Personal Navigation)、掌上游戲(Handheld Gaming)、便攜型影音機(Portable Video)、超級行動電腦(UMPC)與採用Intel最新Menlow平台的專屬MID,形成一個行動上網的完整產品族群。

遠傳推出MID行動上網裝置

遠傳推出MID行動上網裝置 

記者曠文溱/台北報導

2007/11/22 20:18:03

 

英特爾的行動網路裝置願景,遠傳搶先一步實現了。

 

今年力推3G行動上網市場的電信業者遠傳,今(22)日宣佈推出一名為ogo的行動上網服務,其包含了由美國廠商IXI開發的行動上網裝置ogo,和遠傳的3G服務。藉由3G連網,用戶可收發包括Hotmail Gmail Hinet PChome等電子郵件、接收RSS新聞資訊、瀏覽網際網路、使用MSN即時通訊、瀏覽相片和影音檔案,亦可撥打電話。

 

該服務將在今年底推出,ogo單機價8,990元。搭配375元費率的售價為6,990元;若是再加上175元的大雙網費率,售價5,990元。

 

遠傳對ogo服務信心滿滿,預計在推出市場6個月後,用戶可達1萬人。目前該公司的3G用戶數為170萬人。

 

「明年不會再有人問,ogo是什麼?」遠傳總經理楊麟昇說。

 

遠傳對ogo的定義:「個人通訊設備(Personal Communicator)」,看起來是如此眼熟。正如英特爾在今年北京春季IDF上宣佈的新產品行動網路裝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 MID)。MID訴求的即是讓一般消費者也能隨時隨地上網汲取資訊,根據英特爾所述,MID旨在釋放網際網路經驗(unleashing the internet experience),讓使用者在MID上連網經驗和在電腦端不無二致。

 

MID的螢幕尺寸介於四吋到七吋之間, 搭載英特爾低耗電處理器,更大的突破是除了支援微軟Windows Vista作業系統外,也包括紅旗(Red flag)、Ubuntu Linux。

 

目前所知包括華碩(Asus)、明基(BenQ)、仁寶(Compal)、英業達(Inventec)、廣達(Quanta)、EB等六間製造商,都將於屆時推出MID。

 

看好3G行動上網市場,遠傳搶先一步引進行動上網裝置。ogo規格則和MID大大不同:採用的係德州儀器的OMAT晶片、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則由IXI自行開發。瀏覽器為Obigo !05A,支援XHTMLMP1.0WML1.3cHTMLCSS;可支援850/900/1800/1900 MHz四頻系統。

 

ogo螢幕尺寸為2.8吋,重量為150克,通話和待機時間分別為240分鐘和160小時。記憶體容量為50MB,插入Micro-SD卡可擴充到2GB

明基練兵一年 MID大顯身手

明基練兵一年 MID大顯身手

2008.09.23 02:57 am

【經濟日報記者陳雅蘭/台北報導】

 

明基電通分家一年終將出運。明基義大利電信(TIM將於本周四(25日)攜手宣布MID(行動上網裝置)合作方案,這也是英特爾主導的MID產品,首次取得電信業者訂單,總訂單數量上看20萬台。

 

明基從2006年底不再挹注資金到明基行動通訊、宣告破產,形同合併西門子手機部門失敗,明基也在去年9月進行代工與品牌分家,代工公司為佳世達,持有負責自有品牌的明基公司100%股權。

 

經過一年練兵,明基的行動通訊部門重新專注在MID等利基產品,不再自行生產一般功能手機,未來除台灣市場,也不再銷售BenQ品牌的手機;雖然不再設計與生產一般手機,明基仍基於過去在通訊產業基礎,積極和歐洲與亞太電信業者洽談其他合作計畫。

 

明基總經理暨執行長李文德將於25日親自在台灣宣布MID上市計畫,明基副董事長王文璨飛往義大利,和義大利最大電信業者義大利電信共同宣布合作計畫,達成MID本季上市的承諾。由於是MID首次在全球取得電信業者支持,英特爾也將大力支持。

 

李文德也將同時宣布,明基重新成軍一年以來的表現績效,除MID外,也將宣布進軍低價電腦市場的規畫。

 

英特爾去年4月和仁寶華碩宏達電英業達廣達明基組成行動網路創新聯盟MIDIA(Mobile Internet Device Innovation Alliance),廣達未來更規劃推出自有品牌MID產品,台廠在MID市場投資轉趨積極。

 

這其中又以明基速度最快,成為全球第一家和電信業者取得合作的公司,藉由電信業者補貼策略,可望壓低消費者進入門檻,初估總訂單數量高達20萬台,由於這款產品是由明基自行設計、佳世達代工組裝,佳世達已在9月初開始交貨,可望挹注未來業績。

 

不過,未來明基、佳世達在MID市場也可能出現兄弟各自爬山競爭的情形,目前明基以英特爾的CPU開發MID,但佳世達也看好手持上網裝置的未來,以高通解決方案投入MID設計,兩家晶片商的功耗、處理速度各有優劣。

 

研究機構Forward Concept預估,MID全球出貨量今年約30.5萬台,2012年可以成長到4,000萬台;ABI Research則估計,行動上網設備需求量在2012年可以達到9,000萬台,MID可望是智慧型手機之後新興的手持設備。

 

                 

                                                     華碩的MID產品R3

 

沒工廠有願景 新明基開跑

2007-09-04

中國時報【何宏儒/台北報導】

 

    品牌、代工分家的明基電通昨天宣布正式營運,自創品牌BenQ九月一日與代工製造業務正式分割。明基電通總經理暨執行長李文德強調,沒了工廠是最大變化,但BenQ「享受快樂科技」的品牌願景不會改變。新明基並且許下二00九年營收破千億的願景。

 

    經歷合併西門子失利後,明基電通在六月股東會中通過分割品牌事業提案,隨即展開相關作業,並在九月一日完成分割程序。

 

    一分為二的新明基,母公司為佳世達科技BenQ品牌,則成為佳世達百分之百持有的子公司。

 

    新明基資本額為新台幣36.2億元。由李焜耀、王文璨分別擔任董事長、副董事長,李文德擔任總經理暨執行長。其他核心經營團隊成員包括:技術產品中心總經理陳其宏、明基亞太業務區總經理張安佐、明基中國業務區總經理曾文祺,以及明基台灣業務區總經理洪漢青。

 

    明基電通總經理暨執行長李文德昨天在記者會上表示,獨立後的新明基員工人數縮減九成、組織輕盈。未來將著重客戶及市場導向,主要研發資源側重技術管理和前瞻性科技產品的開發,並將廣納集團內部與外部的產業資源,加強網路技術應用、推出更創新的人機介面產品,讓全球消費者感受到更多便利與樂趣。

 

    在公司的營運目標方面,他表示,新明基有信心明年營收達到八百億台幣、後年破千億。而明基電通執行副總暨技術產品中心總經理陳其宏指出,新明基的產品線快則兩、三個月,慢則四、五個月後就會陸續推出。

 

    新明基全球員工總數約兩千一百人,在全球廿八國設有營運據點,產品行銷一百個國家。新明基目前為佳世達科技百分之百持有的子公司,未來將邀請國內外策略伙伴及投資者加入。

中國手機廣告的盈利模式與市場前景

中國手機廣告的盈利模式與市場前景

 

2007121509:21  

人民網——傳媒頻道

 

 【內容提要】廣告幾乎是互聯網賴以生存的手段,大部分的網站依靠廣告收入獲益。現在,移動通信運營商也已經跨行業進入廣告領域,打造新的媒體方式,拓展更為廣闊的增值業務市場。手機媒體作爲運營商進入廣告市場的、具有獨特傳播力量的新興媒介,其特有的盈利模式不僅帶來了新的經營理念,同時對通信業發展和廣告業的創新都具有深遠意義。未來3G啓動後,手機上網的速度將大幅度提高,視頻廣告、彈出式廣告或者流動圖標等廣告形式都將真正進入商業應用﹔由于視頻、在綫游戲等新業務的介入,手機廣告的商機和市場前景將更爲誘人,手機更有可能從普通的通信工具,逐步轉型成爲技術消費時代的新興媒體。手機媒體的廣告商業模式成功與否取决于移動通信運營商1、對于手機媒體所具有的精准營銷工具特徵的認知﹔2、手機廣告價格體系、廣告標准的制定與確定﹔3、與SP在商業模式探索和市場業務推廣中的創新、合作與共贏﹔4、做好手機植入廣告業務的開發推廣。

        在後工業化時代,科學技術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個信息和科學技術膨脹和泛濫的新時代。社會生産成爲“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是信息的競爭、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而不再是之前工業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鬥爭”。通過新科技不斷符號化、信息化、復制化的、人爲的文化因素成爲日益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不僅如此,後現代的文化走向零散化、邊緣化、平面化、無深度,通過各種炫目的符號、色彩、音樂、光的組合建構“夢幻般的音、像世界”,滿足感官的直接需要﹔與此同時,幾乎可能的信息都被數字化、符號化及商品化,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完全是一種商品交換關系。掌握和傳遞信息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生産和製造各種新的信息,更成爲提高社會地位和提升話語權的重要手段﹔在這個技術消費的時代,手機作爲利用移動互聯網進行傳播的媒介、被稱爲“第五媒體”的發展和市場化運作則是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的出現與發展、市場化、商品化而言的。

  作爲新的媒體形式,手機是大衆傳播和人際傳播的融合,真正實現了多渠道傳播,是傳播方式根本性、創造性的變革每個人都可能成爲信息發布者,也可能是信息的接收者:在傳播系統內的個體既是受衆又可以成爲傳播者,彰顯出手機媒體的獨特性。手機不僅具有移動通話功能、多元化的無綫增值服務特徵、互動性高、獨有的便携等特點,幷且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形式(短信、WAP、彩信、IVR等等),還可以在用戶間傳遞和編輯文本、圖像、聲音、游戲、以及視頻等個性化的服務。正是由于手機媒體所具有的信息載體功能,可以將特定信息以驚人的速度在有效範圍內、進行有效傳播。

  因此,手機媒體作爲以手機爲視聽終端、無綫互聯網爲平臺的信息傳播載體,是技術消費時代的“大衆化個性媒體”:其一,大衆化是因爲手機已經普及,輻射面非常廣目前,我國有超過5億的手機用戶和1.6億網絡用戶,而且未來增長的潜力依然巨大﹔其二,個性化是指它比電視、網絡更具有針對性,可直接面向精准客戶,真正實現信息的“一對一”傳播。手機媒體具有分衆、定向、及時、互動的獨特優勢:手機媒體以“分衆”爲傳播目標、以“互動”爲傳播應用、以“定向”爲傳播效果的大衆化傳播媒介,是移動增值業務與傳統媒體在信息時代、技術消費時代的實際應用、廣泛的商業應用。就傳統的傳播方式而言,手機媒體不僅帶來視聽方式的革命,而且又在傳播模式上突破性創造:它比報紙更互動、比廣播更豐富、比電視更便攜、比電腦更普及。因而,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商業應用中作爲企業和移動增值之間橋梁的手機媒體,具有未被完全開發的、强大的市場價值。

 

                          

                                                 圖一  2006年中國無綫廣告市場規模

  正是基於對手機媒體商業價值潛力的認知和無線通信技術發展的信心,2007年,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作爲移動運營商相繼取得了廣告資質,而這也成爲我國手機媒體運營平臺的日趨平穩、成熟、完善的標志。其中,中國移動於20073月底推出“手機互動營銷平臺”,幷指定“飛拓無限”作爲手機廣告的推廣合作者﹔712,中國聯通宣布正式推出手機廣告業務的商用計劃,幷由其全資子公司“聯通新時訊公司”運營,包括招商、製作和發布工作:進入手機廣告市場是中國聯通由基礎電信運營商向綜合通信和信息服務提供商轉變過程中極具實際意義的一步。可以說,超過四億的中國移動用戶從此正式成為手機廣告的營銷目標。需要關注的是,作爲一個新興的産業,手機廣告的運營模式還有待于進一步理論研究的探索和商業實踐中的不斷總結。例如,當今中國廣告媒體的突出代表分衆傳媒的“分衆無綫”就在其網站上自稱是“第五媒體專家”,這樣的自信和商業模式的進化來源于其市場營運業績的不俗表現:20071120日分眾傳媒CEO江南春在公司第三季度財務報告的電話會議上証實,該公司已經佔據中國無線廣告市場大約50%的份額,在該領域分衆的營收規模約5000萬美元,幷且計劃將旗下無綫業務分拆上市。因爲分衆傳媒的營運模式不同于空中網等傳統的SP(由周雲帆和楊寧創建于2002318的空中網,當時定位為中國手機娛樂先鋒。2006年空中網不再滿足於單純的SP角色,將戰略中心轉移到無線互聯網門戶,同時啓用了新域名kong.net,將其作為空中網的無線互聯網門戶。其在2006年支出1000萬美元作無綫互聯網的市場營銷和內容合作,幷將商業模式定位爲廣告收入)。分眾傳媒並不會更多的涉及移動運營商的通道。所以不難理解這樣的說法:目前,我國的手機廣告市場已經形成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分衆傳媒“三國爭霸”的局面。“三分天下”的各方都有各自獨特的優勢與資源,其中,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作爲移動通信運營商,擁有龐大的用戶資源、基于多業務的、豐富多彩的手機廣告形式、通過話費補貼來吸引手機用戶(以及潜在的受衆)的獨特市場優勢﹔分衆傳媒則具有跨平臺運營的優勢,可以利用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商業競爭關系從中謀求更大的市場份額。

 

  無論新媒體、傳統媒體在內容屬性上是一致的:就是“傳播信息”和“提供娛樂”。技術消費時代,新技術的應用不斷創造新的需求、滿足這些新的需求﹔同時,也改變了人們接觸信息的方式。例如,手機用戶可以將電影下載到手機、網絡上最新鮮的音樂可以方便地傳到車載音響﹔借助VODDVR,用戶可以使用電腦、手機隨時隨地享受視頻內容。最新鮮的實例就是喜愛籃球運動的人們可以通過NBA授權的空中網、新浪網在手機上觀看NBA賽事。類似這樣的借助寬帶實現傳輸的商業節目,尤其需要借助廣告實現盈利:在新技術應用的背景下,廣告主和消費者的共同選擇是新媒體廣告盈利模式創新的突破點!滿足受衆信息、娛樂需求的媒體運營,尤其是手機媒體運營商需要著眼于核心競爭力的不斷提高,這其中包括(1)新媒體的品牌建設需要圍繞新技術應用爲核心﹔(2)渠道推廣中的多元化、銷售終端的新技術應用體驗推廣模式的不斷創新﹔(3)信息內容與廣告內容的優化組合。手機廣告業務的推廣將對電信業和廣告業産生巨大的影響,以聯通手機廣告爲例,目前業務主要通過四種渠道實現:WAP 類、短信類、語音類和置入類﹔形式則有:短信、語音、彩信、視頻、彩鈴等十種。例如,短信廣告是我國手機廣告的主要收入來源的廣告形式,如果短信轉化成爲獲得用戶許可的“精准廣告”,將帶給手機媒體的“春天”。

 

                                 

                                               圖二  在手機媒體廣告市場價值鏈中精准營銷的意義


  如圖二中所示,在3G到來之際和看好手機媒體廣告市場巨大商機,手機媒體價值鏈中的運營商、SP、廣告主、廣告公司、第三方機構、甚至手機生產商都已經開始尋找長期盈利點。廣告主和SP看中的是與手機用戶保持長期聯系的互動式、精准營銷模式。精准營銷模式作爲成熟市場的標志,爲處在舊經濟模式向新經濟模式轉變過程中的企業,提供了從過去的粗放型向精准營銷轉變的商業運作可能。需要强調的是,精准營銷絕不僅僅是基于互聯網的營銷工具,而是將精准管理的理念貫穿在産品的整個營銷周期中,使營銷傳播計劃更有目的﹔而且精准營銷更加强調投資回報率,企業避免無的放矢、盲目投入。這既是對廣告主的誘惑、又是對運營商的手機媒體運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准營銷的關鍵是目標精確,通過准確地描述“用戶價值”,實現精准定位需要制定巧妙的營銷推廣策略,對目標客戶群實行潜移默化的滲透。

  移動運營商的龐大用戶數據庫、以及類似“分衆”這樣的專業移動媒體廣告公司所用的“定制”用戶的詳細資料,使得精准營銷更是成爲手機廣告的媒體價值核心體現與市場號召力:中國聯通直言,聯通手機廣告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够以用戶數據庫爲基礎開展精確的定向營銷”。定制用戶規模與“具有定位”功能的二維碼成爲手機媒體廣告盈利的關鍵因素,可以更好地實現精准受衆、精准信息的“精准推送”:定制用戶成規模、定向追踪等新技術的進步是SP營銷活動升級的基礎,例如空中網的彩信定制用戶超過500萬,其與摩托羅拉的商業合作已經超過三年。專注手機二維碼的銀河聯動,期望3000萬用戶規模的形成能够引爆中國二維碼産業、幷且期待借助2008年北京奧運和3G的開通真正開發中國手機二維碼業務的市場需求。技術消費時代,消費者不斷“進化”的生活方式根本性地通過市場經濟的價值鏈、深刻地影響著媒體經營模式的發展與媒體功能多元化的進程,甚至廣電系統在北京、上海、廣州也已經初步完成了手機電視市場布局,試圖通過北京2008年的“奧運會”、上海2010的“世博會”和廣州的“亞運會”謀求手機電視業務的真正開展。

  目前,手機媒體的現狀則是“膨脹與迷茫”中國傳媒大學丁俊杰教授就曾明確指出,手機廣告等業務應用領域的急速擴張、手機市場無標准、以及手機媒體營銷模式不清晰:“技術驅動、服務驅動、利益驅動下手機廣告形式繁多的實際”,參與手機媒體價值爭奪的運營商、SP、廣告公司都需要時間、以及市場中消費者認知與接受程度說服“尚在全面認識手機媒體廣告價值的”廣告主接受一個廣告形式繁多、價格體系混亂、數據監測缺失的手機廣告真正的商業價值。

  在被廣告主和投資者都看好的情况下,手機媒體的廣告市場會被高附加值的價值商業模式引爆嗎?目前的現狀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競爭日益激烈﹔新媒體處于不但補充型競爭地位,而且新媒體的盈利模式也還沒有真正成型、成熟起來。雖然當下風險投資看好新媒體,但還遠遠沒有達到真正普遍適用的投入産出模式,特別是手機媒體依然停留在技術成長預期的階段:(1)手機廣告作為新媒體廣告形式還處在運營商的商業應用調整階段﹔(2)手機廣告還未被廣告主和手機用戶廣泛接受﹔(3)手機廣告的效果評估,目前還缺乏權威的第三方監控!因此,運營商確定手機廣告標准可以更好地吸引廣告主,在市場競爭與合作中不斷改善、淡化運營商與SP在商業模式探索中的利益分配與理念分歧﹔利用市場機制,改變SP數量多、規模參差不齊的現狀﹔SP/CP商業模式的多元化和創新産品的推出,例如彩鈴的不活躍度(離網率)在2006年就已經達到90%。在手機媒體發展趨勢預測中,手機植入廣告被一致看好:以其獨特的定制性、內容與形式的多樣化創新,而且運營商可以聯合、手機製造商和廣告主更有針對性地運用精准營銷模式更廣泛意義地開發手機廣告市場的潜力。

  根據咨詢公司的研究,2006年中國無線增值業務的收入包括運營商的收入和SPCP的收入,已經達到770億(移動通信業務的總收入大概在3000多億),而且無限增值業務的比例不斷增長。預計2008年會達到1870億。兩移動運營商都看好增值業務的市場潛力,例如,中國聯通的TIMETele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Media Entertainment,分別代表通信、信息、媒體和娛樂)戰略,就是期望作爲傳統的電信運營商轉型成爲以電信和信息服務爲基礎、向媒體和娛樂延伸的策略,在運營中充分開發移動增值業務的市場價值。特別是,目前中國手機廣告收入裡主流的廣告形式短信廣告如果真正轉化成爲獲得用戶許可的“精准廣告”,將帶給手機媒體可以預見的“春天”。

  作為大眾傳播學理論基礎的拉斯韋爾公式中的五個W分別是:誰是傳播者、講了什麽、通過什麽渠道傳播、給誰、最後取得什麽效果。在技術消費時代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受衆對媒體或者對傳播要産生深刻的影響。手機媒體整合了傳統媒體的諸多優勢,具備多媒體即時互動傳播功能,但是手機媒體要成爲真正的第五媒體,還需要克服諸多因素:(1)運作模式:手機媒體的成功運作涉及各方利益對于手機媒體的行政監管問題,是信息産業部還是廣電總局?目前,仍然還沒有明確的說法﹔(2)內容製作:通過完整的運營系統不斷地向受衆傳播信息、提供娛樂,需要健全的采編體系、技術設備、運作模式的建立、成熟與完善。目前,手機媒體主要新聞來源依附於傳統媒體或者互聯網,不僅原創內容嚴重不足,而且在增值服務的形式上有廣闊的空間需要創意、創作以及專業的從業人員﹔(3)技術應用:手機媒體面臨的現實困難是傳輸速率低、終端屏幕小、待機時間短是,而且3G商業應用的“猶抱琵琶半遮面”:真正的網絡化、寬帶化手機成為交互式大眾媒體還需要時間﹔(4)計費方式:目前手機媒體的用戶一般采取用戶包月訂購或者按流量計算等方式付費,而且滿足手機廣告播出質量的高品質手機價格偏高更是手機媒體真正大衆化的另一個障礙﹔(5)數據庫價值開發:例如,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超强的用戶數據庫,如何進行更有效的用戶數據分析、提供受衆喜愛的內容幷將內容與廣告優化組合後,真正實現精准推送。

 

  目前,手機廣告發布大致可以分爲兩大類:一是由運營商發布的廣告,于廣告主會期代理商向運營商購買廣告發布的渠道,廣告費用由廣告主或其代理商支付﹔另一類則是由SP的互動平臺來發布,通常是由廣告主與SP一起向運營商申請,廣告由SP在其互動平臺發布,運營商會隨時監控發布過程SP發布的廣告內容、監控是否存在違規內容,這類廣告的投放費用是由廣告主支付給運營商,之後運營商與提供平臺的SP按比例分成。由此可以看出,手機廣告的發布需要借助運營商的用戶數據庫,這是手機廣告發布的基礎、也正是移動運營商做手機廣告最大優勢豐富的用戶數據庫資源。目前,最大的兩個手機廣告經營者分別是飛拓無限和聯通新時訊。飛拓無限依靠使用中國移動的“移動夢網”的1億多注册用戶資料,目前已經擁有了通用、百事可樂、可口可樂、i-PodAMD、微軟、諾基亞、摩托羅拉等企業用戶。開始啟動手機廣告的聯通新時訊曾經在為Adidas世界杯手機網站進行了手機廣告投放時就利用了聯通的“互動視界”手機門戶中的文字鏈接以及WAP PUSH,其中WAP PUSH的總點擊量超過5萬次。盡管這類廣告具有明顯强制推送的“特點”,與WAP門戶廣告和內置廣告相比,PUSH類廣告是手機廣告中最重要的部分,當然許可機制也還在實踐的探索中。

  一個良性的產業生態應該是產業鏈的利益相關者都能在價值鏈中各自獲利,這樣的產業鏈才能最終有利於消費者。目前,我國手機廣告整個産業鏈的利益歸屬不一,需要進行整合,包括手機廣告主、通信網絡運營商、手機廣告提供商、手機廣告製作發布、銷售和終端用戶等等。。。。。。正如建立龐大的PC産業需要英特爾認同幷切合實際地保護PC製造商和零配件廠商的利益一樣,手機媒體的廣告商業模式成功與否取决于移動通信運營商(?)對于手機媒體所具有的精准營銷工具特徵的認知﹔(?)手機廣告價格體系、廣告標准的制定與確定﹔(?)與SP在商業模式探索和市場業務推廣中的創新、合作與共贏﹔(?)與手機生產商、廣告主一起做好手機植入廣告業務的開發與推廣。

網路廣告 預估今年成長15%

網路廣告 預估今年成長15
工商時報 2009.01.22 

何英煒/台北報導

     台北市網際網路廣告協會(IAMA)日前公布台灣網路廣告市場的相關調查,雖然2008年市況不景氣,但在網路廣告方面,仍是維持2成的成長率,達新台幣59.76億。而2009年台灣的網路廣告市場總額約有新台幣68.68億,可望較去年成長15%。

     原本IAMA預期台灣網路廣告市場去年市值約有新台幣59.8億,可望較前年成長2成;其中,網路橫幅廣告原本預估39億,關鍵字廣告為20.86億。不過,去年下半年因為全球金融海嘯,讓廣告市場急凍,網路廣告也受到波及。

     廣告業界及網路公司原本預期去年的網路廣告市場規模將會大幅下修,成長率恐怕只有一成。但IAMA訪問各家網路廣告業者之後,只有小幅下修預期數字。

     根據IAMA所提供的研究數據顯示,2008年台灣整體網路廣告市場規模達到新台幣59.76億左右的規模,較2007年成長20.72%,其中網站廣告部分為新台幣38.94億,成長16.00%,佔整體網路廣告市場總額的65.15%,關鍵字廣告部分則成長30.64%,達到新台幣20.82億元的規模,佔整體網路廣告總額的34.95%。

     相較於去年該協會所提出的2008年台灣網路廣告市場的預估,今年統計結果比預估金額短少0.1億台幣,其中網站廣告部分,比去年預估短少0.06億台幣,而關鍵字廣告部分也比去年預估的新台幣20.86億,低了0.04億台幣。

     IAMA理事長張志弘表示,台灣網路廣告量在2008年仍有20%以上的成長,主要的原因在於,台灣網路廣告市場並未像歐美等先進國家般成熟模,而網路媒體在台灣目前已經成為僅次於電視的第二大媒體,網路廣告市場仍舊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另一方面,雖然台灣網路廣告的總量有減少,但不少廣告主反而願意嚐試低成本的網路廣告,而紛紛提高網路廣告的比重。

     IAMA預測2009年台灣整體網路廣告市場規模將達到新台幣68.68億元,成長14.92%,其中網站廣告將達到新台幣43.74億,成長12.35%,關鍵字廣告將達到新台幣24.93億,成長19.73%,IAMA進一步預測2009年品牌業者會明顯增加網路廣告的廣告量,而網路多媒體影音廣告會成為品牌業者喜歡的運用形式。

聯發科 參與TD標準制定

聯發科 參與TD標準制定

【經濟日報記者曹正芬/台北報導】

2009.01.19 03:08 am

 

有「大陸山寨機之父」之稱的聯發科與大陸工信部旗下泰爾實驗室最近簽訂戰略聯盟合約,攜手推展大陸自有3GTD-SCDMA)手機標準。這是聯發科首度與大陸半官方單位合作,參與制定大陸3C技術與標準,有助爭取一線手機品牌廠商訂單。

大陸工信部共發出三張3G手機執照,包括TD-SCDMATD)、WCDMACDMA 2000,聯發科布局橫跨TD-SCDMAWCDMA兩大領域。業者分析,TD雖非目前最主流的3G手機規格,但卻是大陸官方全力推廣的標準,象徵大陸在科技產品標準制定跨出一大步。

聯發科提供完整的手機軟硬體整合方案,降低手機產業跨入門檻,不但稱霸大陸手機晶片市場,並改變大陸手機產業遊戲規則。許多半路出家的電子廠商,採用聯發科解決方案後,幾天時間就可推出外型獨特、類似品牌的手機,兼具價格便宜及功能眾多的特點。

據了解,由於TD手機推動情形不如預期,大陸官方希望運用聯發科在大陸手機市場的影響力,全新打造TD手機供應鏈。對聯發科來說,如果TD手機需求起來,有助擺脫手機晶片大廠高通在專利上的牽制,其領先優勢可望從2G時代延伸到3G時代。

聯發科表示,與泰爾實驗室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後,將致力研發新技術與標準化工作,合作範圍以TD手機為主,雙方將就新技術研究、標準化、產品創新和測試技術等面向進行全方面合作,是聯發科近年來在大陸布局一大突破。

泰爾實驗室隸屬於大陸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由資訊產業部和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授權設立,負責品牌手機入網檢測,目的是以第三方的公正性監督手機品質。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官方幾年前力推統一手機充電器標準,就是由泰爾實驗室提出來的。
 

聯發科表示,未來將就手機的發展趨勢與市場需求變化等資訊,與泰爾實驗室定期交流,並與其研究相關測試技術,泰爾實驗室也將支援聯發科將有關標準轉化到研發等產業鏈中,加速手機產業技術發展。

業者認為,身為大陸最大TD手機晶片供應商,聯發科首度與大陸半官方機構合作,不但縮短客戶手機入網檢測時間、流程,也有助爭取一線手機品牌廠商如諾基亞、摩托羅拉等訂單;此合作案並顯示大陸官方對聯發科的重視,雙方在3G之後還有更多合作空間。


Recent Posts